当前位置 : 首页 > 查疾病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 病因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参考内科学)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怎么回事?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的病因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PKD1PKD2基因突变引起。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囊液分泌,形成多个囊肿,最终导致肾功能逐渐丧失。


1. 遗传机制

  • PKD1基因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16p13.3),约占ADPKD病例的85%。突变导致多囊蛋白-1功能异常。

  • PKD2基因突变:位于4号染色体(4q21),约占ADPKD病例的15%。突变影响多囊蛋白-2的功能。

  • 这两种蛋白共同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突变后导致囊肿形成。


2. 病理生理

  • 囊肿起源于肾小管,逐渐增大并压迫正常肾组织。

  • 囊肿内液体积累导致肾脏体积增大,功能逐渐丧失。

  • 囊肿还可能发生在肝脏、胰腺等其他器官。


3. 临床表现

  • 通常在30-40岁出现症状,包括高血压、腰痛、血尿和肾功能不全。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路感染或肾结石。


4. 诊断

  •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显示双侧肾脏多发囊肿。

  • 家族史和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


5. 治疗

  • 目前无法治愈,治疗主要针对症状和并发症。

  • 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和延缓肾功能恶化是关键。

  • 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推荐大夫

更多医生 >>

擅长:擅长于鼾症、睡眠呼吸暂停、肺结核、肺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哮喘...

擅长: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疾病、血管通路维护...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擅长根据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