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参考内科学)
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如何鉴别诊断?
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的诊断方法
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和 肾活检(金标准)。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肾脏症状
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
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
肾功能不全(急性或慢性)
2. 全身症状
乏力、体重下降
骨痛(可能与骨髓瘤相关)
高钙血症症状(如多尿、便秘)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单克隆球蛋白(M蛋白)
免疫固定电泳:确定M蛋白的类型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血钙:可能升高
2. 尿液检查
尿蛋白电泳:检测Bence-Jones蛋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蛋白尿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 骨骼X线或CT
检测溶骨性病变(如多发性骨髓瘤)
2. 肾脏超声
评估肾脏大小、结构
四、肾活检(金标准)
1. 适用情况
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
蛋白尿或血尿原因不明
2. 活检结果评估
光镜:肾小球或肾小管间质病变
免疫荧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
电镜:超微结构改变
五、诊断流程总结
临床表现评估(肾脏和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和尿液检测)
影像学检查(骨骼和肾脏评估)
肾活检(确诊)
关键点
🔹 早期诊断 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肾活检 是确诊的金标准。
🔹 综合评估 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
建议:对于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或蛋白尿,应考虑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