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症)
短肠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
短肠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短肠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 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和 影像学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病史采集
1. 手术史
确认是否有 小肠大部切除手术史(切除长度>50%或剩余小肠<200cm)。
了解切除的具体肠段(如空肠或回肠)。
2. 原发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 肠系膜血管栓塞、克罗恩病、肠扭转、创伤等。
二、临床表现
1. 消化吸收不良症状
腹泻(水样便,量大)。
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如贫血、骨质疏松)。
2.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低钠、低钾、低镁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
血常规:贫血(铁、叶酸、B12缺乏)。
电解质:低钠、低钾、低镁。
肝功能:白蛋白↓(营养不良)。
维生素水平:维生素D、A、E、K↓。
2. 粪便检查
粪便脂肪定量(苏丹III染色或72小时粪便脂肪测定):>7g/天提示脂肪泻。
粪便渗透压:评估腹泻类型。
四、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CT
评估剩余小肠长度和结构。
排除肠梗阻或其他并发症。
2. 小肠造影
钡剂造影可直观显示剩余小肠的形态和功能。
五、功能评估
1. D-木糖吸收试验
评估小肠吸收功能。
2. 氢呼气试验
检测细菌过度生长(常见于短肠综合征)。
六、诊断标准
明确的小肠切除史(切除>50%或剩余<200cm)。
典型的临床表现(腹泻、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
实验室和影像学支持(吸收不良、剩余小肠缩短)。
关键点
🔹 早期诊断 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个体化治疗 需根据剩余小肠长度和功能调整。
🔹 长期随访 监测营养状况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