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方)
出处: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组成:
羚羊角(先煎) 3g
钩藤(后下) 9g
桑叶 6g
菊花 9g
生地黄 15g
白芍 9g
川贝母 6g
竹茹 9g
茯神 9g
甘草 3g
煎服法:
上药以水800ml,先煎羚羊角30分钟。
加入生地黄、白芍、茯神、川贝母、竹茹,煎煮20分钟。
再加入桑叶、菊花、钩藤(后下),煎煮5分钟。
最后加入甘草,稍煎即可,去滓取汁。
温服,每日2-3次。
功效与主治
功效:凉肝熄风,清热化痰
主治:热盛动风证,症见高热烦躁、手足抽搐、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弦数(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高热惊厥等)。
辨证要点:
高热不退,伴有抽搐或惊厥。
神志不清,烦躁不安。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羚羊角 | 平肝熄风,清热解毒 | 为主药,直折肝风,清解热毒 |
钩藤 | 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 助羚羊角平肝熄风,缓解抽搐 |
桑叶、菊花 |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 辅助清热,透邪外出 |
生地黄、白芍 | 滋阴养血,柔肝缓急 | 滋阴以制阳,防止风动伤阴 |
川贝母、竹茹 | 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 化痰热,助神志清醒 |
茯神 | 宁心安神,利水渗湿 | 安神定志,兼祛湿邪 |
甘草 | 调和诸药,缓急和中 | 协调药性,保护脾胃 |
配伍特点:
清热与熄风并重:以羚羊角、钩藤为主,直接针对肝风内动。
兼顾滋阴化痰:生地黄、白芍滋阴,川贝母、竹茹化痰,全面调理。
临床应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热、惊厥、脑膜刺激征)。
乙型脑炎(急性期,热极生风)。
高热惊厥(小儿或成人,热盛动风型)。
加减法:
热毒炽盛:加黄连、黄芩。
抽搐频繁:加全蝎、蜈蚣。
阴液大伤:加麦冬、玄参。
现代研究
抗惊厥作用:羚羊角、钩藤有镇静、抗惊厥效果。
解热抗炎:方中药物能降低体温,抑制炎症反应。
注意事项
禁忌:虚寒证、无热象者禁用;孕妇慎用。
服药后: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
此方是治疗热盛动风证的经典方剂,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