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龄性黄斑变性(参考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增龄性黄斑变性如何鉴别诊断?
增龄性黄斑变性的诊断方法
增龄性黄斑变性(AMD)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症状、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 眼底血管造影(金标准)。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筛查(高危人群)
1. 高危人群
年龄≥50岁(尤其是≥65岁)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AMD)
吸烟(显著增加风险)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
肥胖和不良饮食习惯(低抗氧化剂摄入)
2. 常见症状
中心视力模糊或扭曲(如直线变弯)
阅读困难,需要更亮的光线
视物中央出现暗点或盲点
颜色感知减弱
二、眼部检查
1. 视力检查
Snellen视力表:评估中心视力下降程度。
Amsler网格测试:患者自查,检测视物扭曲或暗点。
2. 眼底检查
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观察黄斑区变化,如玻璃膜疣、出血、渗出。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详细评估黄斑结构。
三、影像学检查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典型表现:显示黄斑区结构异常,如视网膜增厚、积液、玻璃膜疣。
优点:无创、高分辨率,可监测病情进展。
缺点:成本较高。
2.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血管造影(FA):评估新生血管和渗漏,金标准用于湿性AMD诊断。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辅助诊断,尤其用于隐匿性新生血管。
优点:高度准确。
缺点:有创,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 其他检查
眼底照相:记录基线情况,用于随访。
自动视野计:评估视野缺损。
四、分型诊断
类型 | 主要特征 | 诊断要点 |
---|---|---|
干性AMD(非渗出性) | 玻璃膜疣、地图样萎缩 | 缓慢进展,OCT显示萎缩,无新生血管 |
湿性AMD(渗出性) | 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渗出 | 快速视力下降,FA/OCT显示渗漏和新生血管 |
五、诊断流程总结
症状评估和高危因素筛查(如Amsler网格测试)。
眼底检查(检眼镜或裂隙灯)。
影像学确认(OCT用于结构评估,FA用于湿性AMD确诊)。
分型和分期(基于AREDS分类系统)。
关键点
🔹 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湿性AMD需及时治疗以防视力丧失。
🔹 干性AMD 目前无特效治疗, focus on 生活方式干预和监测。
🔹 定期随访 是管理AMD的关键,尤其是高危患者。
建议:年龄≥50岁者应 每年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底评估,以早期发现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