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晶体后纤维膜增生症,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早产儿视网膜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鉴别诊断?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诊断需结合 高危因素筛查、眼底检查、分期评估,必要时进行 影像学辅助。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高危人群筛查
1. 高危因素
早产(胎龄 ≤ 32 周)
低出生体重(体重 ≤ 1500 克)
氧疗史(高浓度或长期吸氧)
其他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
2. 筛查时机
首次筛查:出生后 4-6 周或矫正胎龄 31-33 周
定期随访:根据病情每 1-2 周复查
二、眼底检查(金标准)
1. 间接检眼镜检查
方法:使用散瞳剂后,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
观察内容:视网膜血管发育、病变区域、 plus 病变(血管扩张和迂曲)
2. 国际分类(ICROP)
分区:I 区(后极部)、II 区(中周部)、III 区(周边部)
分期:1 期(分界线)、2 期(嵴)、3 期(嵴伴纤维血管增殖)、4 期(部分视网膜脱离)、5 期(全视网膜脱离)
plus 病变:表示疾病活动性增强
三、辅助检查
1. 视网膜成像
广角眼底照相:用于记录和监测病变
优点:非侵入性,便于远程会诊
2. 超声检查
用于晚期病例,评估视网膜脱离程度
四、诊断流程总结
识别高危婴儿(基于胎龄和体重)
定期眼底筛查(使用间接检眼镜)
分期和分区评估(根据 ICROP 标准)
决定治疗(如激光或抗 VEGF 治疗 for threshold disease)
关键点
🔹 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可预防 blindness。
🔹 plus 病变 是紧急干预的指征。
🔹 多学科团队(新生儿科和眼科)合作 essential。
建议:所有符合高危标准的早产儿应接受规范筛查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