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参考内科学)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病因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其特征是骨髓中淋巴浆细胞样细胞的增殖和单克隆IgM的过度产生。肾损害在此疾病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肾损害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单克隆IgM沉积
单克隆IgM可以直接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或肾小管间质,导致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
IgM沉积可能引发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肾损害。
2. 高粘滞综合征
过量的IgM导致血液粘滞度增高,影响肾脏微循环,造成缺血性损伤。
高粘滞状态还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3. 冷球蛋白血症
部分WM患者伴有冷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在低温下沉淀,阻塞肾小球毛细血管,引起肾小球肾炎。
4. 淀粉样变性
少数情况下,单克隆IgM轻链可形成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肾脏,导致淀粉样变性,严重影响肾功能。
5. 肿瘤细胞浸润
淋巴浆细胞样细胞直接浸润肾脏组织,破坏正常结构,导致肾功能障碍。
6. 治疗相关因素
某些用于治疗WM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可能具有肾毒性,间接导致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