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感(参考儿科学)
小儿尿感是怎么回事?
小儿尿路感染(尿感)的主要病因
小儿尿路感染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入泌尿系统引起的炎症,常见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其病因主要与解剖结构、病原体、宿主因素等有关。
1. 病原体因素
主要病原体: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大肠杆菌(E. coli)占70%-90%。其他包括克雷伯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
细菌通过尿道口上行感染,进入膀胱和肾脏。
在少数情况下,病毒或真菌也可能引起尿感,但较为罕见。
2. 解剖和生理因素
(1)尿道短且直
女性婴幼儿尿道较短(约1-2厘米),且靠近肛门,容易受粪便污染,导致细菌上行感染。
男性婴幼儿包皮过长或包茎,可能藏匿细菌,增加感染风险。
(2)膀胱输尿管反流(VUR)
约30%-40%的尿感患儿存在VUR,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脏,便于细菌扩散。
VUR可能是先天性的,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发育异常有关。
(3)尿路梗阻
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后尿道瓣膜等,导致尿液滞留,细菌易于繁殖。
3. 宿主和免疫因素
(1)免疫系统不成熟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局部和全身免疫力较低,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
(2)遗传因素
家族史中如有尿感或VUR,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等,可能降低局部防御能力。
4. 行为和卫生因素
(1)不良卫生习惯
如擦拭肛门时从后向前(女性),导致粪便污染尿道口。
不及时更换尿布,尿液和粪便长时间接触皮肤,滋生细菌。
(2)憋尿
儿童可能因玩耍等原因憋尿,增加膀胱内细菌繁殖机会。
(3)饮水不足
导致尿液浓缩,减少尿液冲刷作用,利于细菌定植。
5. 其他因素
医疗器械使用:如导尿管插入,可能引入细菌。
性活动:在青少年中,性活动可能增加尿感风险,但小儿较少见。
便秘:粪便压迫膀胱和尿道,影响排尿,增加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