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主要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骼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途径和易感因素。
1. 病原体
最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0-90%的病例)。
其他病原体包括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中常见)、大肠杆菌等。
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能由真菌或罕见细菌引起。
2. 感染途径
血源性传播: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
常见原发感染灶包括疖、痈、肺炎、扁桃体炎等。
细菌在骨骼的干骺端(血流丰富、生长活跃区域)定居和繁殖,引发炎症。
3. 易感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骨骼生长板(骺板)血管丰富且血流缓慢,易使细菌滞留。
成人较少见,但可发生于免疫抑制或创伤后。
(2)创伤或手术
轻微创伤可能导致局部骨骼微血管损伤,为细菌提供入侵点。
骨科手术或开放性骨折可增加感染风险。
(3)免疫系统状态
免疫缺陷(如HIV/AIDS、化疗后)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降低抵抗力,易发生感染。
营养不良或贫血也可增加易感性。
(4)其他因素
静脉药物滥用:使用不洁针头可引入细菌。
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异常:影响局部血流,促进感染。
4. 病理机制
细菌在骨骼内繁殖,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骨组织坏死、脓肿形成,并可能扩散到周围软组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慢性骨髓炎或并发症如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