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因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病因: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如破裂、糜烂)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最主要原因。
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脂质核心和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部分或完全阻塞冠状动脉。
斑块糜烂则多见于女性、吸烟者和糖尿病患者,其表面内皮细胞脱落,导致血栓形成。
2. 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或糜烂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栓形成,进一步减少或阻断血流。
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形成,见于斑块破裂初期。
红色血栓:含较多纤维蛋白和红细胞,见于血流缓慢或停滞时。
3. 血管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血管暂时性狭窄或闭塞,引发心绞痛。
吸烟、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可卡因使用等均可诱发血管痉挛。
痉挛可能发生在粥样硬化斑块处或正常的血管段。
4. 炎症反应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斑块,释放酶类降解纤维帽,导致斑块不稳定。
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
5. 其他因素
血液流变学异常:如血液黏稠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可加重心肌缺血。
心肌耗氧量增加: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诱发心绞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微血管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