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方)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组成:
大黄 9g
附子(炮) 6g
细辛 3g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600ml,煎取200ml,去滓。
温服100ml,每日2次(以大便通利为度)。
功效与主治
功效: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实内结,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即寒性便秘、腹痛伴寒象)。
辨证要点:
腹痛或胁痛,拒按,大便不通。
恶寒肢冷,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沉紧或弦。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大黄 | 泻下通便,攻积导滞 | 荡涤肠胃,去除寒实 |
附子 | 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 温里散寒,助大黄攻下而不伤阳 |
细辛 | 散寒止痛,温经通络 | 增强散寒之力,缓解疼痛 |
配伍特点:
温下并用:附子温阳以散寒,大黄泻下以去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针对寒实:适用于既有寒邪内结,又有实邪阻滞的证候。
临床应用
寒性便秘(伴有腹痛、畏寒、四肢不温)。
肠梗阻(寒实型,见腹痛、便秘、脉紧)。
慢性阑尾炎(寒瘀内结,胁下疼痛)。
加减法:
寒重:加干姜、肉桂。
痛甚:加延胡索、白芍。
气虚:加党参、白术。
现代研究
促进肠蠕动: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能刺激肠道,促进排便。
抗炎镇痛:附子和细辛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缓解寒性疼痛。
注意事项
禁忌:热结便秘、阴虚内热者禁用;孕妇慎用。
服药后:注意观察大便情况,避免过服伤正。
此方体现了仲景“温下法”的治法思想,是治疗寒实内结的经典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