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参考外科学)
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是怎么回事?
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的主要病因
医源性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是指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由于器械使用不当、技术失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气管或主支气管结构损伤。其病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气管插管相关损伤
插管操作不当:如插管时用力过猛、插管位置不正确或反复尝试,可能导致气管黏膜撕裂、穿孔或软骨损伤。
气囊过度充气: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过高,可压迫气管壁,引起缺血、坏死或狭窄。
插管时间过长:长期插管可导致黏膜溃疡、肉芽组织形成或气管软化。
2. 支气管镜检查相关损伤
器械创伤:支气管镜的硬质或软质部分在操作中可能刮伤、刺穿气管或支气管壁,尤其是在活检或异物取出时。
技术失误:如镜体推进过快、角度不当或缺乏经验,易造成黏膜损伤或穿孔。
3. 手术操作相关损伤
胸外科手术:如肺切除术、食管手术或纵隔手术中,解剖分离不当可能误伤气管或主支气管。
颈部手术:甲状腺手术或气管切开术时,器械使用错误或解剖变异可导致损伤。
微创手术:胸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中,视野受限或器械操作不精准可能引起意外损伤。
4. 其他医疗操作相关损伤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如切口位置错误、出血控制不佳或术后护理不当,可导致气管狭窄或瘘管形成。
放射治疗:胸部放疗可能引起气管或支气管的放射性损伤,如纤维化或坏死。
药物或化学因素:某些药物(如化疗剂)或吸入性刺激物在医疗环境中可能间接损伤气道。
5. 风险因素
患者因素:如解剖异常、既往气道疾病或肥胖,增加操作难度和损伤风险。
操作者因素:经验不足、培训不够或疲劳操作,易导致技术失误。
设备因素:器械老化、设计缺陷或消毒不彻底,可能 contribute to inj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