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狼疮(参考内科学)
药物性狼疮是怎么回事?
药物性狼疮的病因
药物性狼疮是一种由某些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但通常停药后可缓解。主要病因涉及药物诱导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
1. 常见诱发药物
多种药物与药物性狼疮的发生相关,主要包括:
(1)抗心律失常药物
普鲁卡因胺:是最常见的诱发药物,约20-30%的长期使用者可能发展出药物性狼疮。
肼屈嗪:用于高血压治疗,诱发风险较高。
(2)抗高血压药物
甲基多巴和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也可能诱发。
(3)抗惊厥药物
苯妥英和卡马西平:长期使用可增加风险。
(4)抗生素和抗菌药物
米诺环素:常用于痤疮治疗,是常见诱因。
异烟肼:用于结核病治疗,可能诱发狼疮样症状。
(5)其他药物
氯丙嗪(抗精神病药)、青霉胺(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干扰素等也可能相关。
2. 发病机制
药物性狼疮的病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主要涉及:
药物代谢产物: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反应性代谢物,可能改变自身抗原,触发免疫反应。
遗传易感性:个体遗传背景(如HLA基因型)可能增加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
免疫系统激活:药物可能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3. 风险因素
长期用药:药物性狼疮通常与长期或高剂量使用相关。
性别和年龄:女性比男性更易感,但风险因药物而异。
既往自身免疫病史:可能增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