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青光眼(参考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药物相关性青光眼如何鉴别诊断?
药物相关性青光眼的诊断方法
药物相关性青光眼的诊断需结合 用药史、临床表现、眼部检查,必要时进行 特殊测试 以排除其他原因。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评估(高危因素和症状)
1. 高危药物
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长期使用可导致眼压升高)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某些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其他(如一些抗组胺药、血管扩张剂)
2. 常见症状
眼痛、头痛(尤其在急性发作时)
视力模糊、虹视(看灯光有彩虹圈)
恶心、呕吐(严重时)
无症状(慢性病例,可能仅通过检查发现)
二、眼部检查
1. 眼压测量(Goldmann压平眼压计)
正常眼压:10-21 mmHg。
升高眼压:>21 mmHg,提示青光眼可能。
2. 前房角镜检查
评估房角开放或关闭,区分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
药物相关:皮质类固醇常导致开角型,抗胆碱能药物可导致闭角型。
3. 视神经和视野检查
眼底检查:观察视盘杯盘比增大(>0.6)。
视野检查:检测视野缺损(如鼻侧阶梯)。
4. 其他辅助检查
角膜厚度测量:影响眼压读数准确性。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
1. 血液检查
排除炎症或感染(如葡萄膜炎)。
2. 影像学
通常不必要,但可考虑眼部超声或MRI排除肿瘤等。
四、诊断标准
1. 确诊要素
用药史:明确使用高危药物。
眼压升高:与用药时间相关。
眼部改变:视神经损伤或房角异常。
停药后改善:眼压下降或症状缓解(支持诊断)。
2. 分型
开角型药物性青光眼:常见于皮质类固醇使用。
闭角型药物性青光眼:常见于抗胆碱能药物使用。
五、鉴别诊断
排除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如炎症、外伤所致)。
考虑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六、诊断流程总结
详细询问用药史,识别高危药物。
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包括眼压、前房角、视神经评估。
排除其他病因,通过血液或影像学检查。
观察停药反应,确认药物相关性。
关键点
🔹 早期诊断可逆,及时停药可防止永久性视神经损伤。
🔹 定期监测:长期使用高危药物者应定期检查眼压。
🔹 患者教育:告知患者药物潜在风险,促进 compliance。
建议:对于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高危药物的患者,建议 每年进行眼科检查,以早期发现药物相关性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