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参考内科学)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IIHA)是由于某些药物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贫血。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DIIHA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药物(如甲基多巴)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不依赖药物持续存在。
常见药物:甲基多巴、左旋多巴、普鲁卡因酰胺等。
2. 药物吸附机制(半抗原型)
机制:药物(如青霉素)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结合,诱导抗体产生,直接攻击药物-红细胞复合物。
常见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等。
3. 免疫复合物机制(无辜旁观者型)
机制:药物(如奎宁)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非特异性吸附于红细胞表面,激活补体导致溶血。
常见药物:奎宁、奎尼丁、利福平、磺胺类等。
4. 非免疫性蛋白吸附机制
机制:药物(如头孢噻吩)引起红细胞膜改变,导致血浆蛋白(如IgG、补体)非免疫性吸附,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
常见药物:头孢噻吩、顺铂等。
5. 其他机制
氧化应激性溶血:某些药物(如伯氨喹)在G6PD缺乏患者中诱发氧化应激,导致红细胞破坏。
微血管病性溶血:药物(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引起微血管血栓,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