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间隙感染(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如何鉴别诊断?
咬肌间隙感染的诊断方法
咬肌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感染之一,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和 实验室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
局部疼痛:咬肌区域明显疼痛,咀嚼时加重。
张口受限:由于炎症和肌肉痉挛,患者张口困难。
肿胀:咬肌区域明显肿胀,皮肤发红、发热。
2. 体征
压痛:咬肌区域明显压痛。
波动感: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等。
二、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
可发现咬肌间隙内的液性暗区,提示脓肿形成。
2. CT/MRI
更清晰地显示感染范围和周围组织受累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
2.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
炎症指标升高。
四、诊断要点
病史:近期有牙源性感染或外伤史。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张口受限。
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MRI显示咬肌间隙感染。
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升高。
关键点
🔹 早期诊断和治疗 可避免感染扩散和并发症。
🔹 影像学检查 对确定感染范围和脓肿形成至关重要。
🔹 实验室检查 有助于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全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