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参考内科学)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是怎么回事?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的病因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凝血酶原(因子II)的基因突变引起。凝血酶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其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障碍。
1. 基因突变
主要病因:F2基因的突变导致凝血酶原的合成减少或功能异常。
F2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11p11-q12),编码凝血酶原蛋白。
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或插入,影响凝血酶原的合成或活性。
2. 遗传模式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通常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
患者需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突变基因才会表现出症状。
携带单一突变基因的个体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将突变基因传给后代。
3. 临床表现
凝血酶原缺乏的严重程度与基因突变类型及凝血酶原活性水平相关:
轻度缺乏:凝血酶原活性为正常值的20%-50%,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在创伤后出血。
中度缺乏:活性为10%-20%,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
重度缺乏:活性低于10%,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包括关节出血、肌肉血肿等。
4. 诊断与治疗
诊断: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如PT延长)、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及基因检测确诊。
治疗:出血时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新鲜冰冻血浆,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