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参考内科学)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怎样治疗?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治疗方法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凝固障碍,治疗目标是预防血栓形成,尤其是在高风险情况下(如手术、分娩或长期卧床)。
一、抗凝治疗(核心治疗)
1. 肝素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血栓事件或短期预防(如手术前后)。
监测:使用普通肝素时需定期监测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 抗凝血酶Ⅲ浓缩物
适应症:用于严重缺乏或高风险情况(如分娩、大手术)。
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基线抗凝血酶Ⅲ水平调整。
3. 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的选择,需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率)。
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但需谨慎选择。
二、预防措施
1. 避免高风险因素
长期卧床:鼓励早期活动,必要时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脱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2. 遗传咨询
对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遗传咨询,了解疾病遗传模式和风险。
三、特殊情况处理
1. 妊娠管理
抗凝方案:妊娠期通常使用低分子肝素,避免华法林(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分娩时:可能需要调整抗凝剂剂量或暂时停药。
2. 手术前后
术前: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使用抗凝血酶Ⅲ浓缩物或肝素。
术后:早期活动,必要时继续抗凝治疗。
四、长期随访
定期监测:抗凝血酶Ⅲ水平、肝功能、肾功能等。
血栓风险评估: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抗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