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参考内科学)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检查项目全解析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下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案:
一、基础筛查项目
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首选检查:通过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测定
正常值范围:80%-120%
低于60%提示缺乏
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
通过免疫学方法测定
区分Ⅰ型(抗原和活性均降低)和Ⅱ型(抗原正常,活性降低)
凝血功能检查
PT、APTT、TT等基础凝血指标
评估整体凝血状态
二、遗传学检查
SERPINC1基因检测
金标准:检测SERPINC1基因突变
可明确遗传类型和家系携带者
家系调查
对一级亲属进行抗凝血酶Ⅲ活性筛查
评估遗传风险
三、鉴别诊断检查
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
肾功能检查
DIC筛查
其他易栓症筛查
蛋白C、蛋白S活性测定
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检测
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检测
四、检查注意事项
采样时机:
避免急性血栓事件后立即检测
肝素治疗期间需停用24小时后再测
样本处理:
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管
立即离心分离血浆
临床解读:
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
排除获得性因素后方可诊断遗传性
重点提示:对于有静脉血栓栓塞症家族史的患者,建议:
尽早进行抗凝血酶Ⅲ筛查
妊娠期和手术前需特别关注
临床价值:
基因检测可确诊遗传类型
家系筛查有助于早期干预
全面评估可指导抗凝方案选择
建议由血液科或血栓与止血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