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血栓症)
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血栓形成的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
1. 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肿胀、疼痛(尤其单侧)
皮肤发红、温度升高
行走时疼痛加剧
2. 肺栓塞(PE)
突发呼吸困难
胸痛(尤其是深呼吸时)
咳血
晕厥或休克(严重病例)
二、实验室检查
1. D-二聚体检测
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血栓形成。
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低)。
2. 凝血功能检查
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评估凝血状态。
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可能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DVT首选)
加压超声:静脉不可压缩提示血栓。
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缺失。
2. CT肺动脉造影(PE确诊)
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
优点:快速、准确。
缺点:辐射、需造影剂。
3. 磁共振成像(MRI)
适用于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者。
缺点:费用高、检查时间长。
四、诊断流程总结
疑似DVT:D-二聚体→超声检查。
疑似PE: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
高风险患者(如肿瘤、长期卧床):直接影像学检查。
关键点
🔹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血栓。
🔹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建议: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评估血栓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