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女性性早熟(小儿女性同性性早熟)
小儿女性性早熟怎样治疗?
小儿女性性早熟的治疗方法
小儿女性性早熟的治疗目标是 延缓性发育进程,避免因骨骼过早闭合影响最终身高,并减少心理社会问题。治疗方案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制定。
一、治疗原则
明确病因:区分中枢性(真性)和外周性(假性)性早熟。
评估进展速度:快速进展型需积极干预。
关注心理支持:帮助患儿及家庭应对心理压力。
二、中枢性性早熟(CPP)治疗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延缓性发育。
常用药物:亮丙瑞林、曲普瑞林(每月或每3个月注射一次)。
适应症:
骨龄明显超前(>1岁)且预测成年身高受损。
快速进展型性早熟(如乳房发育半年内从Tanner II期到III期)。
心理压力大的患儿。
疗程:通常持续至骨龄11-12岁,需定期评估疗效。
2. 生长激素联合治疗
适用情况:GnRHa治疗导致生长速度过慢(<4 cm/年)时,可联用生长激素改善身高。
三、外周性性早熟治疗
去除病因:如切除分泌性激素的肿瘤、停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化妆品。
药物治疗:
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用于雌激素过多症。
糖皮质激素用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四、其他治疗
骨龄监测:每6-12个月评估骨龄和身高增长。
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儿适应身体变化。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高热量饮食、减少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塑化剂)。
五、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
性激素水平、子宫卵巢超声(女孩)、睾丸体积(男孩)。
骨密度监测(长期GnRHa治疗可能影响骨量)。
停药后需随访至青春期正常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