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为毯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怎么回事?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病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遗传性眼病,主要影响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导致进行性视力丧失。其病因主要是基因突变,涉及多个遗传模式。
1. 遗传因素
RP 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模式多样: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约占 15-20% 的病例,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 50% 的几率遗传。
常见突变基因包括 RHO(视紫红质基因)、RDS 等。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最常见,约占 50-60% 的病例,父母均为携带者,子女有 25% 的几率患病。
突变基因如 USH2A、EYS 等。
(3)X-连锁遗传
约占 10-15% 的病例,由母亲传递,男性更易患病。
常见基因如 RPGR、RP2。
(4)线粒体遗传
较少见,由母亲遗传,影响能量代谢。
突变基因如 MT-ND4 等。
2. 基因突变的影响
突变导致光感受器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
光转导通路异常:影响视觉信号传递,如 RHO 基因突变干扰视紫红质功能。
细胞凋亡:突变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细胞死亡。
代谢紊乱:影响视网膜能量供应和废物清除。
3.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暴露、吸烟可能加速病情进展,但不是主要病因。
继发性 RP:罕见,可由其他疾病如 Usher 综合征(合并听力损失)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