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参考妇科学与现代产科学)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怎样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方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肝脏疾病,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降低胎儿风险,并确保母婴安全。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调整。
一、一般治疗
1. 症状缓解
止痒治疗: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或局部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缓解皮肤瘙痒。
保湿护理: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抓挠,以减少皮肤损伤。
2.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
二、药物治疗(核心治疗)
1. 熊去氧胆酸(UDCA)
作用:降低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缓解瘙痒症状。
用法:通常起始剂量为10-15 mg/kg/天,分次口服,需在医生监测下调整。
效果:多数患者症状和生化指标可得到改善。
2. 其他药物
S-腺苷蛋氨酸(SAMe):可能辅助改善胆汁淤积,但证据有限。
维生素K:用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尤其在胆汁淤积严重时。
三、胎儿监测与管理
1. 定期监测
胎儿监护:每周进行无应激试验(NST)或生物物理评分(BPP),评估胎儿 well-being。
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和羊水量,及早发现异常。
2. 适时终止妊娠
时机:通常在孕37-38周考虑引产或剖宫产,以减少死胎风险,具体取决于胆汁酸水平和胎儿状况。
指征: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如>40 μmol/L)或胎儿窘迫迹象时,需提前终止。
四、产后管理
症状缓解:ICP通常在产后迅速缓解,瘙痒和肝功能异常多在数天至数周内恢复正常。
随访:产后复查肝功能,确保完全恢复;如有复发风险,需长期监测。
五、注意事项
避免自行用药:所有治疗需在产科和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并发症预防:关注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加强产前 care。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缓解孕妇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