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脂贮积症Ⅱ型(包涵体细胞病,粘多糖症Ⅱ型,粘脂糖症Ⅱ型,粘脂贮积症Ⅱ型)
黏脂贮积症Ⅱ型是怎么回事?
黏脂贮积症Ⅱ型的病因
黏脂贮积症Ⅱ型(Mucolipidosis type II, ML II),也称为I-cell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其病因主要与基因突变导致的酶缺陷有关。
1. 基因突变
主要病因:由GNPTAB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3.3。
GNPTAB基因编码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转移酶(GlcNAc-1-phosphotransferase)的α/β亚基。
突变导致酶活性缺失或显著降低,影响溶酶体酶的靶向和功能。
2. 酶缺陷机制
正常情况下,GlcNAc-1-phosphotransfer酶负责将甘露糖-6-磷酸(M6P)标记添加到溶酶体酶上,使其能被靶向到溶酶体。
在ML II型中,由于酶缺陷,溶酶体酶无法正确标记,导致它们被分泌到细胞外而非进入溶酶体。
结果,溶酶体内缺乏多种水解酶(如糖苷酶、硫酸酯酶),造成未降解的底物(如黏多糖和脂质)在溶酶体中贮积,引起细胞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3. 遗传方式
ML II型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
患者需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突变等位基因才会发病。
携带者(杂合子)通常无症状,但可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
4. 临床表现关联
病因导致的酶缺陷引发多系统受累,包括:
骨骼异常(如 dysplasia)、面部特征粗陋、智力障碍、和器官肿大。
症状通常在婴儿期出现,并呈进行性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