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年龄相关的白内障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如何鉴别诊断?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主要基于 临床表现、眼科检查,必要时进行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金标准)。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评估(高危人群)
1. 高危人群
年龄增长(通常50岁以上,风险随年龄增加)
家族史(遗传因素)
长期紫外线暴露(户外工作者)
吸烟、饮酒(增加风险)
糖尿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
眼部外伤或手术史
2. 常见症状
视力逐渐模糊(无痛性)
眩光、光晕(尤其在夜间)
颜色感知减退(颜色变淡)
近视 shift(老花眼患者可能暂时改善近视力)
二、眼科检查
1. 视力检查
Snellen视力表:评估远视力和近视力下降程度。
对比敏感度测试:评估在低对比度环境下的视力。
2.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关键诊断工具)
观察晶状体混浊:位置、类型(如核性、皮质性、后囊下性)。
评估混浊程度:使用LOCS III(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分级。
优点:高分辨率,可详细评估白内障形态。
3. 眼底检查
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病变)。
使用间接检眼镜或眼底相机。
4. 其他辅助检查
眼压测量:排除青光眼。
角膜曲率测量和眼轴长度测量:为白内障手术做准备(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必要时评估前段结构。
三、分型诊断
类型 | 特征 | 诊断要点 |
---|---|---|
核性白内障 | 晶状体核混浊,常见于老年 | 裂隙灯下核部黄色或棕色混浊,近视 shift |
皮质性白内障 | 晶状体皮质混浊 | 楔形或轮辐状混浊,从周边向中心扩展 |
后囊下性白内障 | 晶状体后囊下混浊 | 早期影响视力,眩光明显,常见于糖尿病或 steroid 使用 |
四、诊断流程总结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风险因素。
初步视力评估:使用视力表。
裂隙灯检查:确认白内障类型和程度。
排除其他眼病:进行眼底和眼压检查。
评估手术指征:基于视力影响和生活质量。
关键点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常见老年眼病,早期诊断可延缓进展。
🔹 裂隙灯检查是诊断核心,无需侵入性 procedures 在大多数 cases。
🔹 手术治疗(超声乳化) 是有效治疗方法,当视力降至0.3-0.5或影响日常生活时考虑。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尤其有症状或风险因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