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转移瘤,脉络膜转移性肿瘤)
脉络膜转移癌如何鉴别诊断?
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方法
脉络膜转移癌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常源于乳腺癌、肺癌等。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活检 和 原发癌筛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临床表现与高危人群
1. 常见症状
视力下降:无痛性、渐进性。
视野缺损:如盲点或周边视野丧失。
飞蚊症:漂浮物感。
眼痛或红肿:较少见,可能伴发炎症。
2. 高危人群
有癌症病史者:尤其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肠道癌。
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40-70岁)。
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或HIV感染者。
二、眼科检查
1. 眼底检查
直接或间接检眼镜:可见脉络膜肿块,常为黄色或灰色,边界不清。
荧光血管造影(FA):早期低荧光,晚期渗漏,有助于区分其他病变。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更好显示脉络膜血管和肿瘤血供。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显示视网膜下液和肿瘤结构,辅助评估厚度和范围。
三、影像学检查
1. 眼部B超
典型表现:脉络膜高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
优点:无创、快速,初步评估肿瘤大小和位置。
2. MRI或CT扫描
MRI: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增强后强化,有助于检测眼外扩展。
CT:较少用,但可评估骨骼受累。
全身PET-CT:寻找原发癌灶和远处转移。
四、活检与病理学
1. 细针穿刺活检(FNAB)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获取细胞学样本,确认恶性肿瘤和原发类型。
适用情况:诊断不明确或需指导治疗时。
风险:可能出血或感染,但罕见。
2. 病理学特征
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帮助识别原发癌(如ER/PR for breast, TTF-1 for lung)。
五、原发癌筛查
1. 全身评估
病史和体格检查:询问癌症史、症状。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EA, CA15-3, PSA)。
影像学:胸部X-ray、CT、MRI、PET-CT寻找原发灶。
2. 多学科团队(MDT)
眼科、肿瘤科、放射科协作,制定综合诊断和治疗计划。
六、诊断流程总结
症状评估和高危人群识别。
详细眼科检查(眼底、FA、OCT、B超)。
影像学确认(MRI或CT)。
活检确诊(如需)。
原发癌筛查和分期。
关键点
🔹 早期诊断 可改善预后,但转移癌提示晚期疾病。
🔹 多学科 approach 至关重要,整合眼科和肿瘤科 expertise。
🔹 治疗 聚焦于原发癌控制和支持性 care,如放疗或化疗。
建议:有癌症史者出现视力变化,应立即就医进行 comprehensive eye e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