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性周围神经病(参考内科学)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是怎么回事?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病因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
麻风分枝杆菌是导致麻风病的直接原因,该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传播。
细菌侵入人体后,主要寄生于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中,导致神经损伤。
2. 免疫反应
宿主的免疫反应对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损伤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结核样型麻风(TT):患者具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病变局限,但神经损伤较严重。
瘤型麻风(LL):患者细胞免疫反应低下,病变广泛,但神经损伤相对较轻。
3. 神经损伤机制
麻风分枝杆菌直接侵入施万细胞,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肉芽肿形成,进一步压迫和破坏神经纤维。
神经内血管炎导致神经缺血和纤维化。
4.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对麻风病的易感性,如HLA-DR2和HLA-DQ1等。
5. 环境和社会因素
贫困、营养不良、拥挤的居住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增加麻风病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