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参考内科学)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是怎么回事?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因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是一种肾脏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的部分区域(局灶性)发生硬化(瘢痕形成)。其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 原发性(特发性)FSGS
原发性FSGS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如NPHS1、NPHS2、TRPC6等)与FSGS的发生有关。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
循环因子:血液中可能存在某些因子(如可溶性尿激酶受体)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
2. 继发性FSGS
继发性FSGS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常见病因包括:
(1)肾脏疾病
肾单位减少:如先天性肾单位减少、单侧肾切除术后等,剩余肾单位超滤导致FSGS。
其他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进展为FSGS。
(2)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长期糖尿病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FSGS。
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高血压肾病,进而发展为FSGS。
肥胖:肥胖相关肾小球病可表现为FSGS。
(3)感染
HIV感染:HIV相关肾病常表现为FSGS。
其他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也可能与FSGS有关。
(4)药物和毒素
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锂剂、海洛因等可能引起FSGS。
毒素:如重金属(铅、汞)暴露也可能与FSGS有关。
(5)其他因素
老龄化: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可能增加FSGS的风险。
种族:非洲裔人群FSGS的发病率较高。
3. 病理生理机制
FSGS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足细胞(一种肾小球上皮细胞)的损伤和丢失、以及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这些变化最终导致蛋白质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