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是怎么回事?
后发性白内障的病因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也称为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后囊膜上增殖、迁移和化生导致。
1.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残留和增殖
主要病因:白内障手术中,尽管晶状体核和皮质被移除,但部分LECs可能残留在晶状体囊袋内。
这些残留的LECs在术后被激活,开始增殖和迁移到后囊膜上。
LECs可能分化为纤维细胞或产生细胞外基质,导致后囊膜混浊和视力下降。
2. 手术因素
手术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可能影响PCO的发生率:
不彻底的手术清除:如果LECs未被完全移除,会增加PCO风险。
囊袋抛光不足:术中未对囊袋进行充分抛光,可能留下更多LECs。
人工晶状体(IOL)设计:某些IOL设计(如直角边缘IOL)可以形成机械屏障,减少LECs迁移,从而降低PCO发生率。
3. 患者相关因素
个体差异和健康状况可能影响PCO的发展:
年龄:年轻患者由于LECs增殖能力更强,PCO发生率较高。
眼部疾病:如糖尿病、葡萄膜炎等炎症性疾病,可能促进LECs增殖和PCO形成。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倾向可能增加PCO风险。
4. 其他因素
术后炎症:手术引起的眼部炎症可能刺激LECs增殖。
紫外线暴露:长期紫外线辐射可能加剧眼部变化,但这不是主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