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如何鉴别诊断?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方法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结合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进行快速诊断。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
1. 高危因素
胎盘早剥
羊水栓塞
重度子痫前期或HELLP综合征
死胎滞留
产后出血
感染(如绒毛膜羊膜炎)
2. 常见症状
出血倾向(如阴道出血、瘀斑)
休克或低血压
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衰竭)
微血管血栓表现(如皮肤紫癜)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
血小板计数(PLT)↓:通常显著降低。
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
D-二聚体↑:升高,提示纤溶亢进。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2. 其他相关检查
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schistocytes)。
肝功能、肾功能检查:评估器官损伤。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可能升高。
三、诊断标准(常用ISTH评分系统)
1. 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
血小板计数:<100 × 10^9/L 或动态下降。
纤维蛋白原水平:<1.0 g/L。
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显著升高。
PT延长 ≥ 3秒。
评分≥5分 可诊断显性DIC。
2. 非显性DIC
适用于早期或慢性病例,需动态监测。
四、鉴别诊断
血栓性微血管病(如TTP、HUS):需通过ADAMTS13活性等区分。
肝病相关凝血障碍:如肝硬化,肝功能异常明显。
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
五、诊断流程总结
识别高危产科情况(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
紧急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血小板、D-二聚体)。
应用ISTH评分系统进行诊断。
排除其他疾病(如TTP、HUS)。
启动多学科治疗(产科、血液科、ICU协作)。
关键点
🔹 产科DIC进展迅速,需立即诊断和处理以降低 mortality!
🔹 ISTH评分 是常用工具,但临床 judgment 至关重要。
🔹 治疗重点:去除病因(如分娩胎盘)、支持治疗(输血、抗凝)。
建议:产科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