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
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如何鉴别诊断?
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的诊断方法
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是高度近视的严重并发症,诊断需结合 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影像学评估,以评估脉络膜变薄和萎缩程度。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流程:
一、初步评估(高危人群)
1. 高危人群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 ≥ -6.00D 或眼轴长度 ≥ 26mm)
年龄增长(常见于中老年人)
有家族史(遗传因素)
长期未矫正的近视
2. 常见症状
视力下降(尤其是中心视力)
视物变形或扭曲
视野缺损
色觉异常
二、眼科检查
1. 视力检查
最佳矫正视力(BCVA):通常降低。
Amsler 网格测试:检测视物变形。
2. 眼底检查(核心方法)
直接检眼镜或裂隙灯检查:观察眼底变化。
典型表现:
脉络膜萎缩区域(表现为黄色或白色萎缩斑)。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
可能伴有后巩膜葡萄肿。
3. 眼轴长度测量
使用 A 超或 IOLMaster 测量眼轴长度,确认高度近视(≥26mm)。
三、影像学检查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关键检查:评估脉络膜厚度和结构。
表现:脉络膜变薄(厚度 < 100μm),RPE 和光感受器层萎缩。
优点:高分辨率,无创。
2. 荧光素血管造影(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
FA:显示脉络膜萎缩区域的低荧光。
ICGA:更好评估脉络膜循环,显示萎缩区域的血流减少。
适用:用于鉴别诊断,排除其他脉络膜疾病。
3. 广角眼底成像
使用超广角相机(如 Optos)评估周边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
四、鉴别诊断
疾病 | 关键特征 | 鉴别点 |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 玻璃膜疣,地图样萎缩 | 通常无高度近视史,OCT 显示不同模式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 出血、渗出 | FA/ICGA 显示新生血管,而非单纯萎缩 |
其他脉络膜萎缩疾病 | 如脉络膜视网膜营养不良 | 遗传测试,家族史 |
五、诊断流程总结
病史采集:近视度数、症状、家族史。
基本眼科检查:视力、眼底检查。
影像学评估:OCT 测量脉络膜厚度,FA/ICGA 辅助。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鉴别诊断确认。
关键点
🔹 早期诊断重要,以监测进展和预防视力丧失。
🔹 OCT 是核心工具,用于量化脉络膜变薄。
🔹 定期随访:高度近视患者应每年进行眼底检查。
建议:高度近视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眼科检查,及时干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