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参考内科学)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怎么回事?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主要病因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丙酮酸激酶(PK)酶的活性降低或缺失,导致红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引发溶血性贫血。其病因主要为基因突变。
1. 遗传方式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突变的PKLR基因才会发病。
携带者(只有一个突变基因)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患者(两个突变基因)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贫血。
2. PKLR基因突变
PKLR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1q21),编码红细胞中的丙酮酸激酶酶。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的PKLR基因突变,包括:
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替换,影响酶的结构和功能。
无义突变: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酶合成不全。
插入/缺失突变:引起移码或基因片段缺失,影响酶的正常表达。
剪接位点突变:影响mRNA的剪接过程,导致异常酶的产生。
3. 酶活性降低的后果
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负责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转化为丙酮酸,并生成ATP。其缺乏会导致:
ATP生成减少:红细胞能量不足,无法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和变形能力。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积累:影响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
红细胞寿命缩短:易被脾脏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
4. 临床表现的变异性
不同突变组合导致酶活性残留程度不同,因此患者症状轻重不一:
重型:新生儿期即出现严重贫血、黄疸,需频繁输血。
中间型:儿童或成年后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或应激时加重。
轻型: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度贫血。